close

我不要睡。我怕一次又一次在夢境的出口處,

發現我最鍾愛的妻子就是那個害死小孩的自殺炸彈客...攻擊

阿敏和絲涵是一對歸化以色列的阿拉伯夫婦。先生阿敏是台拉維夫一位傑出的外科醫師,和絲涵夫妻倆人住在一棟高級住宅區的豪宅,過著令人稱羨的舒適、愜意生活。但是某天,發生在一間郊區速食店的自殺炸彈攻擊硬生生摧毀了他一手打造的美好生活──絲涵不幸在自殺炸彈攻擊中喪生。但更為驚人的是,所有現場的蒐證都顯示,絲涵就是那位炸死了在場十多名孩童的自殺炸彈客。

得知消息後,阿敏拒絕接受事實,但是一封妻子離家後寄來的自白信將他推向最殘酷的現實:多年來看似和他共同構築幸福生活的妻子,將他排除在自己的生命外,徹底背叛了他。

絲涵的行為不僅毀了自己以及其餘十多個受害者的生命,也同時摧毀了被遺留在人世、不得不面對現實的阿敏的生命。在痛苦、憤怒以及不解的情緒下,阿敏決心找出究竟是誰將他的妻子變成一個他所不認識的人、一個恐怖的自殺炸彈攻擊客……

 關於作者Khadra

「我的作品被譯成四十多種語言,我到過許多國家,遇見各行各業的人,無論我走到哪裡,總被問及:『這個世界怎麼了?我們該往何處去?這些野蠻殘忍的行為,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我的小說回答了這些疑惑,幫助那些亟欲追根究柢的人。透過這些小說,讀者得以獲得一些概念,他們從而握有通往當代伊斯蘭現象與文化衝擊之鑰,透過我所提供的真相片斷,讀者可以自行拼湊,還原部分圖像。」

西方國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詮釋這個世界,同時還發展出一套能夠配合自己世界觀的理論,但那些理論無法完全反映現實。身為一個回教徒,我建議西方世界要用新的視點去看待阿富汗人、宗教狂熱主義以及宗教苦難。西方的讀者往往只碰觸到問題的表面,而我的小說《喀布爾之燕》給了他們一個機會去了解問題的核心。狂熱主義對所有人來說都是威脅,我的貢獻在於促進讀者們理解狂熱主義的原因和背景,然後或許狂熱主義就能因此受到控制。


關於本書我有太多感想要說,這本書看了會揪心、很難過。電影「反恐戰場」以發生在沙烏地阿拉伯一起的恐怖攻擊爆炸事件為開端,當美國那邊知道有FBI探員在這起爆炸中罹難,罹難者朋友安慰另一個因聽到此消息痛哭失聲的人說「不要難過,我們會殺光他們!」;電影最後擊斃了策劃恐怖攻擊的主嫌,主嫌的媳婦問了他兒子在臨終前爺爺跟你說甚麼,他回答「不要怕,我們會殺光他們」。正確版的台詞不復記憶,但大致如上所述。以眼還眼,最後陷入一種惡性循環,鬥爭永不止歇。

評論家南方朔對本書的導讀中提到了恐怖主義,「恐怖主義]和反恐怖主義乃是近當代人類最大的道德難局,人們可以自鳴正義地指責恐怖主義的殘酷野蠻,而不知恐怖主義乃是弱者拼著性命的最後自我拯救。恐怖主義乃是有壓迫才有反抗,有最極端、極端到恐怖的壓迫,就會有恐怖的報復。因此恐怖主義是有理由的,國際上因而認為「你的恐怖主義就是我的自由鬥士」。

我們在生活中獲取消息來源多為西方世界,這的確可以稱作是某方面的思想統治,我們知道恐怖攻擊不好,總是會跟著斥責那些發動攻擊的激進人士,但我們似乎很少在探討這些人為什麼要這麼作?新聞的描寫彷彿這些人只是吵糖吃的小孩,對於破壞和平局勢無所不用其極,然而,捫心自問事實果真如此嗎?我們知道的事情是真相嗎?有作到平衡報導嗎?為什麼非要作出如此極端的手段呢?在書中作者告訴我們答案,因為生活沒有希望,當絕望鋪天蓋地而來,面對無所不用其極的欺壓,這些人好像被逼到只能如此...當人活得像隻螻蟻,怎能不起而反抗?

很喜歡作者的序,他提到:沒有理性的決定,就沒有救贖的出路;欠缺智慧就沒有光明磊落的榮耀。看看電視上那些領導人說的是什麼話,有時候面對難解的種族議題,領導人應當發揮更高的理性思維,用更多的體諒包容理解,來代替汙衊謾罵。閱讀本書期間正好碰上賓拉登被擊斃,看到新聞的播報方式,想起了書中的伊斯蘭世界是怎麼看待西方世界對他們的壓迫,因為這本書我想我突然能體會那種被粗暴對待的感受,這世界不是不認同你的宗教信仰、膚色跟你不一樣就是敵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mwhat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