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這本書是我在高一時看的,同時期搭配的書是「潛水鐘與蝴蝶」。
兩本書中描寫的人物都是思緒清晰卻被困在不受控制的身體裡,一個是美國、一個是法國,同樣真人真事
不一樣的疾病卻帶給他們一樣的痛苦和困境,且也一樣都克服了...
這是生命教育要談的課題,但應該不是我的重點。
說不上來好不好看,書中的細節描述有時候好像還是那麼難以呈現,
金士傑飾演的Morrie病情每況越下,到最後顫抖的手再也拿不穩杯子,連喚人幫忙的搖鈴都拿不動,那一刻我想哭。
一度被劇情感動想要大哭,但前面情侶頭好大還一直變換位置,
搞得我臨終那場戲只見到Mitch,病床上的Morrie完全見聲不見人,真是讓人為之氣結!
看這部戲時有人心有所感,眼淚滿腮
我在想我沒有辦法這麼理解那種失落與痛苦的原因
可能是我尚未經歷過身旁親友患上不治之症漸漸被摧殘、越來越憔悴
那種你慢慢看著他凋零卻又無能為力的處境,Mitch最後學會了坦然面對死亡,這應該是他上過最貴的一堂課
因為那是用別人的生命換來的。
但有的人在學會之前只能先逃避,在「陪你到最後」一書中的stan似乎也是這樣於是你自己騙自己,利用逃避假裝一切都會安然無恙,於是他出軌。
但終究還是延緩不了死亡的速度,不是嗎?
「與其痛苦地活著,不如就這麼死去」這句話讓我想起了前天看的電影「黑天鵝」,Nina要的完美太少見、太難做到,我在想當Nina最後選擇用這樣的方式結束,是否是因為知道下一次的自己絕對做不到那種完美,於是就要留下讓人驚嘆且無人可超越的經典之作,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才是完美,太多人做得到不是Nina要的完美,完美還必須是獨一無二的。